您当前位置: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工作动态 >> 科研快讯 >> 浏览文章

江苏地调院荣获6项省地质学会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7日 浏览:

近日,江苏省地质学会公布2023年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江苏地调院共有6项科技项目获奖。其中,“生态地球化学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江苏省低山丘陵区、隐伏岩溶区地质灾害关键技术与应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州市地质资源环境调查”等3个项目获得一等奖。“长三角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镇江城市地质调查”“盱眙县岗村浅覆盖区凹凸棒石粘土矿详查及评价指标优化研究”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

“生态地球化学修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顺应乡村振兴新需求和矿地融合新形势,在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大项目资助下,运用地球化学调查、实验测试、大数据分析、模拟试验、工程示范等方法手段,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系统解剖研究,通过8年多持续攻关,成功研发了耕地污染成因与风险诊断、污染溯源与管控、污染治理与修复、质量提升与高值化利用保障等关键实用新技术,成功治愈污染耕地13000余亩,新建生态安全或高值化利用示范工程(或示范基地)4处,为江苏耕地长效安全利用和污染防治等提供了样板。

“江苏省低山丘陵区、隐伏岩溶区地质灾害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首次按1:5万精度系统查清了全省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回答“隐患在哪里”的问题系统总结孕灾背景及成因规律,解决“地质体结构是什么”问题创新开展典型滑坡监测主控因子研究,为“隐患何时发生”提供解决路径探索实践了一套适合省情的“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科学划定了全省滑坡、崩塌和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危险程度和防治分区,有效支撑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为全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州市地质资源环境调查项目”系统查明苏州地区支撑城镇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土壤、湿地、水、地下空间、地热等地质资源禀赋及制约苏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土污染、地面沉降、突发地质灾害、浅层天然气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构建了多参数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整合已有监测站点,完善了全域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项目成果在新区城市规划及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通苏嘉甬高铁勘察设计、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得到应用,综合效益较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集成与应用研究”项目选取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珍贵、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金坛区、昆山市、扬州市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涵盖土壤、农田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及农作物等多要素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分析,进行土壤环境质量、基本农田质量等综合评价,取得系列精细的生态地球化学成果资料,在助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土壤污染治理防控及后工业化时代长三角区域地质工作模式探索等方面有较大创新。

“镇江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首次建立宁镇低山丘陵向长江冲积平原过渡区的工程地质划分标准,实现多源地质信息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融合,查清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和水环境状况,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和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查明城市规划区内土壤多元素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提交清洁土壤面积31516公顷、富硒农用地面积约6811公顷,查清地质遗迹景观的分布,突出其在镇江“山林城市”资源中的价值优势。成果服务新镇区规划选址、村庄整体搬迁地质论证、开发区综合管廊规划、新区区域地灾评估、高压输电线选线等多个方面,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盱眙县岗村浅覆盖区凹凸棒石粘土矿详查及评价指标优化研究”项目突破传统认知,提出到浅覆盖区找矿的新思路,取得历史性找矿突破。成功发现超大型矿床1处,其潜在经济价值超过25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凹凸棒石粘土矿资源现状,确保地方凹凸棒石粘土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合理评价凹凸棒石粘土矿床,调查分析省内外勘查评价指标现状,结合矿产勘查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凹凸棒石粘土矿评价指标,确保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上述成绩取得是江苏地调院多年来一直秉承“科技立院,创新驱动”理念,扎实推进地质工作结出的科技硕果。下一步,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主责主业,瞄准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地质科技支撑。